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使中国走向世界,让我国和世界联系更紧密了,从此中国也跨入了国际竞争的行列中。
要加强组织领导,由董事会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工作负总责,明确高管层、牵头部门的管理职责,强化全行统筹安排,层层落实责任。化解过剩产能是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要坚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独立审贷、自主决策,发挥好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切实加强新上项目的信贷管理,严把政策界限、严格准入标准、严守审贷关口、严肃落实纪律,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要有清晰的战略安排,制定明确的分阶段工作方案。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沟通联系,严厉打击以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名义逃废债务行为。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路径,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信贷政策,区别对待、分类施策,优化信贷结构。
加快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在积极支持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也是国内产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事实上,如上述专家所述,在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我国已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营参与,比如,已进行两轮的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即对民资开放。
能源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鼓励方向,预计三中全会后将会有系列改革措施。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大智慧通讯社,虽然当前能源市场化一直阻力重重,但能源市场化一直被看作是方向。大智慧通讯社周二从相关专家处获悉,三中全会后能源领域市场化步伐将加快,非常规油气勘探准入门槛的放宽将成为改革突破口,并倒逼基础能源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卓创资讯能源事业部液化气分析师李祾譞告诉大智慧通讯社,以煤气开发为例,由于气价较高,不少企业想参与到煤层气、煤制气领域,此领域放宽准入可能性较高。
孟宪淦告诉大智慧通讯社,能源市场化改革必然是成熟一个开展一个,已放开市场准入条件的非常规油气领域改革将是倒逼下一阶段基础能源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方式。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告诉大智慧通讯社,虽然在整体能源开放领域很难出台具体改革时间表,但是三中全会预计将在推动能源市场化方面出台系列小幅度改革措施,比如阶梯气价等。
现实的情况是,即使民营企业进入开采领域,由于管网限制导致运输成本偏高,致使资源利用率偏低。对于改革突破口,多数专家告诉大智慧通讯社,非常规油气准入门槛的放宽将成为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的切入点。因而下一阶段的改革需要配套措施跟进,不断完善运输条件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大智慧通讯社,虽然当前能源市场化一直阻力重重,但能源市场化一直被看作是方向。
大智慧通讯社周二从相关专家处获悉,三中全会后能源领域市场化步伐将加快,非常规油气勘探准入门槛的放宽将成为改革突破口,并倒逼基础能源领域的市场化进程。现实的情况是,即使民营企业进入开采领域,由于管网限制导致运输成本偏高,致使资源利用率偏低。相对其余不太可能做出实质性改革步伐的领域而言,非常规油气资源最可能成为能源市场化的切入点。孟宪淦告诉大智慧通讯社,能源市场化改革必然是成熟一个开展一个,已放开市场准入条件的非常规油气领域改革将是倒逼下一阶段基础能源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方式。
对于改革突破口,多数专家告诉大智慧通讯社,非常规油气准入门槛的放宽将成为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的切入点。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告诉大智慧通讯社,虽然在整体能源开放领域很难出台具体改革时间表,但是三中全会预计将在推动能源市场化方面出台系列小幅度改革措施,比如阶梯气价等。
卓创资讯能源事业部液化气分析师李祾譞告诉大智慧通讯社,以煤气开发为例,由于气价较高,不少企业想参与到煤层气、煤制气领域,此领域放宽准入可能性较高。因而下一阶段的改革需要配套措施跟进,不断完善运输条件。
事实上,如上述专家所述,在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我国已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营参与,比如,已进行两轮的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即对民资开放。能源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鼓励方向,预计三中全会后将会有系列改革措施文章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公布了前3季度的GDP等经济数据。前3季度,中部地区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4%。分区域看,经济增速东慢西快的格局仍然存在,但东部省份结构调整已渐显成效,中西部地区城镇化速度则明显加快。在东部沿海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省份中,除天津、福建、海南3省市,其他省份GDP增速均未超过10%。
比如,上海市主要负责人在谈到上海前3季度增长只有7.7%时就表示,上海的经济增长已经很好了,不能再高了,今后要把精力放在创新和转型上。这样既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也有助于发展服务业和建设生态文明。
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领域投资进展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增强。通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增强。
各地经济前3季度呈现前低后高、稳中有进、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东部着力转型 发展质量提升前3季度,GDP增速大体仍呈现东低西高特点。
中西部仍处高位 城镇化空间大今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北京、上海为例,虽然GDP增速均仅为7.7%,但两市前3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均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另一方面也与各省份主动调低增长预期目标、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密不可分。前3季度,中西部地区GDP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贵州以12.6%与天津并列全国第一,重庆、云南则分别以12.4%、12.1%位列全国第三和第四位,许多中西部地区省份都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中国《经济日报》消息,11月4日发表一篇报道,题为《各省份前3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发布东慢西快持续 区域差异缩小》。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
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适当放缓,一方面与各省份经济体量大、基数高有关。为了给转方式、调结构留出足够空间,东部各省份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分类改革完成后,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要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其从业人员将退出财政供养的序列。经过这轮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司局机构减少200多个。
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政府权力过大,控制的资源过多,政府规模取决于它的权力,与它支配的资源多少成正比。这轮乡镇机构改革始于2004年,原本是为了适应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其主要内容一是严格控制乡镇人员编制,二是鼓励地方积极试点,探索积累改革经验。财政收支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政府掌握资源多寡的指标:分税制改革前的1993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4348亿元,占当年的GDP比例即宏观税负仅为12%左右。仅行政部门的官员规模,就从1978年的467万人增长到了2009年的1553万人,增长接近2.5倍,而同期中国人口从9.6亿人增长到13.4亿人,仅增加了39.6%。
在国务院缩编的同时,各地推行地改市并根据宪法恢复乡镇政府,使得这次机构改革结束后,财政供养规模获得了极大的扩张,仅行政官员就增长了15%。2011年,中央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
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的设想,开始了第六轮机构改革,这轮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一般都保持隶属关系,目前中国80%的事业单位是政府出资主办的,都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办法,包括人事、工资、财务甚至机构规格方面,都和行政机构靠拢。
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的遗产,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大类,政府机关、生产单位和事业单位。1993年到1995年的第三次机构改革间发生于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成为全国全党共识之后,把政府职能转变和精兵简政结合起来,明确要求地方实施精兵简政的编制改革,不仅要精简机构,而且要减少人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